最新消息

打造幸福農業 超越韓國

2012/11/2

在宏達電營收持續衰退之際,三星積極推出欲與蘋果New iPad一爭高下的平板電腦;娛樂圈更不時傳出韓國樂團在台演唱會門票秒殺的新聞。或許這些都不足為奇。日前媒體報導一款韓國製造的「香蕉牛奶」在台灣銷售量節節高升,不要忘記,韓國不產香蕉!反觀台灣的香蕉,去年因盛產而需要總統到產地傾聽蕉農心聲;今年因為颱風肆虐,蕉農要向總統跪地求助。如果連農業都如此不堪,台灣還拿什麼和韓國競爭?

然而在這麼令人喪氣的時候,總算還有一絲希望,就是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之「還鄉幸福」系列故事,其中不乏年輕世代返鄉從事農業的成功案例。事實上,農業不只是產業,也是一種生活型態。因為細讀每一則故事,都可以發現從事農業不能像科技產業,幫經營者累積龐大的財富,卻有一份自在以及親情相伴的幸福,所以有「幸福農業」之稱。

不過,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非常低而一向不被重視,如今台灣欠缺在國際間具競爭優勢的產業時,就必須依賴農業吸納其他產業的剩餘勞動力,以及安頓不想或不願意在都市工作的就業人口。因此,過去返鄉是失敗的象徵,現在必須讓返鄉成為圓夢的開始。試問政府首長,是否已掌握此發展趨勢?是否已經備妥因應對策?

經常聽到農民朋友抱怨欠缺資金拓展業務,但是農業金庫有六千多億的資金無處貸放。也有人說,只要涉及到農產品加工業務,即使還沒賺到錢,財稅人員就迫不及待來關切。銷售更是一大問題,除非做出口碑而且已經有固定客源,否則通路是農民心中永遠的痛。天然災害也是農民揮之不去的夢魘。因此每個成功故事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問題與困難,政府官員是否願意用心去了解?盡力去協助解決?

除了個人經營問題,農村硬體建設更是不容忽視的課題,因為農村是農民生活的地方,居住環境不佳,遑論幸福?但是「農村再生條例」自通過後,除了造就更多顧問公司協助撰寫計劃書爭取建設經費之外,是否確實協助振興或開創在地產業,而讓農村再生?農委會的預算金額名列各部會前幾名,卻有一大半用在支付老農年金。有限預算能不能用在刀口上,就看官員們想不想幫忙解決問題。

有一位在中寮鄉養蜜蜂的年輕人,透露他的夢想:故鄉有很多龍眼樹,卻很少人養蜜蜂;我希望帶動更多人參與,讓她成為蜂蜜的故鄉。當科技業基於成本考量而紛紛外移,由於土地的不可移動性,農業經營者依然固守家園。發展農業即使不能讓經濟成長率保二,至少可以填飽肚子,也可以讓夢想者圓夢。

如果台灣還有可以超越韓國的產業,一定要讓農業成為其中一項!

資料來源:雷立芬(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),聯合報,2012.08.21